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是如何诞生的

2024-08-05 09:49:11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一级革命文物——401“长征一号”核潜艇(资料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海军从当年的小木舢板到如今的艨艟巨舰,从沿岸近海到远海深蓝,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书写了辉煌壮丽的诗篇。核潜艇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象征。1974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新的骄傲,但这艘核潜艇诞生的曲折历程却鲜为人知,让我们掀开它的神秘面纱。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是潜艇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海军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正式服役。随后,苏联、英国、法国等都相继有了自己的核潜艇。中国何时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同年2月18日,彭德怀向中共中央提出要逐步研究和争取生产核武器的建议。1958年6月,二机部和海军先后提出研究导弹核潜艇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批准,随后成立了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等4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划和领导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此时,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堆开始正常运转,为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于是,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议: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即核潜艇)。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中央的批准,毛泽东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海军潜艇新技术问题》的通知。新中国的核潜艇研制任务正式拉开序幕,为保密起见,将这项工程取代号“〇九”工程。由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核潜艇技术实行封锁,这反而激起了我国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决心。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决策下马一批工程,但仍保留了部分力量继续进行核潜艇工程研制工作。从项目的决策上马到研制成功这十几年间,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毛泽东先后做过近10次重要批示,周恩来主持了10余次中央专委会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达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及时解决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和技术协调工作。党的坚强领导是核潜艇研制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大最强保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在西南的深山中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当时,没有图纸资料、没有专家权威、没有外来援助,新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就是在这样“三无”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但是,在全国的大力协同下,从26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200多个单位,调集了800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以及解放军官兵。他们在“赛革命、赛团结、赛进步”的口号下,满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作贡献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深山老林中开始建立核动力研发综合基地,代号为“九〇九”。

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第一代创业者们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生活上的困难。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曾回忆道:“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生活上的困难可以咬咬牙顶过去,科研上的困难才更让人揪心。当时,我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仅有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加上一个玩具模型。科研人员将玩具模型一一拆开,摸索构思核潜艇的设计图纸。核潜艇海量的关键数据都需要计算,但当时国内极度缺乏计算工具,有限的电脑需要优先保障“两弹”工程。研制团队采用加减法用算盘、乘除法靠人拉计算尺的土办法,终于将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准确地算出来了。为了保证核潜艇的稳定性,所有设备、上万的管线都要称重,他们采用“斤斤计较”的办法,最终将数千吨的核潜艇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相吻合。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核潜艇上全部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都是我们自主研制生产的。

1969年,经过4年不分昼夜的奋战,“九〇九”主体工程终于基本完工,开始进行设备安装。核心设备是一台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如何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安全运到基地、装进厂房?这无疑又是一次大的挑战。工程指挥部采取充分发动群众、集聚集体智慧的办法,通过10多辆大马力汽车牵引,如履薄冰地翻越十几公里山路后将这个大家伙安全抵运基地。最后再采用推、拉、顶、吊等方式把这个大物件“盘”进厂房。

1970年夏,核潜艇研制进入最后关头——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这是一个由数万台(件)设备、部件组成的非常复杂但又十分精密的系统,其质量是否过关、效能是否可靠,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才能作出结论。周恩来十分关注这个试验,并专门作出指示:“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这16字方针后来成为核潜艇研制建造的基本遵循。

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严格遵循“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边研究、边设计、边试验,最终创造了中国人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的速度和奇迹。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从1958年研制核潜艇开始,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到1988年的30年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直到30年后再相见,95岁的母亲与62岁的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这是那一代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潜入深海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性核潜艇下水,核潜艇进入首航试航阶段。

首航试航,意味着每次进行的项目,都是从零开始:第一次启堆、第一次出海、第一次下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海军就开始从常规潜艇挑选精兵强将组建潜艇队。对于这些官兵来说,“核裂变”这种专业词汇是头一次听说。就是他们,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硬是啃完了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专业课程,摸清了上万台设备的脾性。他们中间的36名官兵,后来被誉为新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三十六棵青松”。正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驾驶着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犁开了第一道历史航迹。

有一次,核潜艇在进行下潜试验时升降舵突然失灵,导致潜艇大纵倾,仅有3米就要撞到海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水手沉着冷静,果断操作,迅速排除了故障。近5000吨的核潜艇被成功拉回跳至水面。整个排险以秒计时,但凡犹豫一秒钟,核潜艇都可能触底,导致人艇两亡。在核潜艇首航试航期间,共出海26次、进行200多项试验,遇到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有很多次,但由于保密原因从来没有向外界透露过半点。

1974年8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成立47年之际,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舰序列,被命名为“长征一号”。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满怀激情地感叹:核潜艇搞出来了,人民感谢你们。

实践充分证明,研制像核潜艇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只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资源优势协同攻关,就一定能够干成。

编辑:杨子斌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